相較於新竹其他地方北埔算是開發是最晚的


北埔是清代道光年間廣東省客家移民開墾的基地


早期市街發展以慈天宮為發展中心


廟前方北埔街即為「北埔老街」



清朝時稱為「上街」與「下街」是當時最熱鬧的商業中心


雖已不是第一次到北埔老街


但這次有充裕時間我們就好好走一圈


 


慈天宮為三級古蹟歷史悠久迄今香火不絕


為本鄉居民唯一信奉之神廟


平面格局近似廣東客家地區典型的「雙堂二橫」型式建築


可見其受原籍母文化相當程度的影響


日本據臺後慈天宮部份曾做為新竹國語傳習所北埔分校場使用


直到數年後姜義豐捐贈校地才遷校也恢復廟宇的原貌


 


來到這裡還要去走走叮咚橋


不過叮咚橋可不是一座橫跨溪流之上的橋樑喔


它是一條狹窄的小巷弄由鬆垮的石板鋪設而成


人走過去時石頭會彼此摩擦碰撞發出叮咚聲響


當地人聽到叮咚聲響就知道有人來


我想這應該是當年北埔人的防盜器


 


建於1834年(清道光年間)金廣福公館


『金』代表吉祥『廣』代表粵籍『褔』代表閩籍



當年漢人進入北埔開墾時便是以金廣福為開墾的根據地


為早期台灣移墾社會常見的公共建築


是佃人繳田租給墾戶場地並兼作佃人據會棲止之地



建於1832年由金廣褔開拓墾戶首姜秀巒所建天水堂


為一級古積是一座比例相當完美客家傳統建築佳作


北埔聚落內最大的民宅建築



目前仍由姜氏子孫後代居住為避免遊客打擾


近年外牆裝設鐵門因此來到這裡


只能在外欣賞這百年古厝風采之美


背著這花花的曼谷包有老街阿嬤味道吧


 


 


與金廣褔以及天水堂接鄰的姜阿新宅


建於民國35年歷時三年餘完成



是一座以原木為主要裝潢的宅第



外觀係改良自洋房樣式屋頂係四落水斜屋面


當年姜阿新製茶事業如日中天


客戶遍及歐亞因此建此豪宅接待貴客


 


以『水井』命名之


說出北埔聚落以水井為據點的發展模式


在客家發音中更寓有美好的景色之意境


這是自發性的文史工作室


紀錄北埔現階段的人文景觀以及居民的生活為主


 


老街兩旁街屋紅磚立面頗為典雅



午餐時間我們去了『老街粄條』


店內厚實的木製桌椅與舊式的擺設完全是復古風格


早期他們是在市場附近擺攤作生意


在老街店面是最近幾年的事



顧名思義店內特色就是以粄條為主


因此來到這裡一定要嚐嚐他們半手工的粄條


我們點兩種口味不論是湯或炒的各有所長


 


湯粄條老闆堅持湯頭要以豬大骨熬煮3~4小時


配菜上改為榨菜增加一點鹹味 


至於炒粄條加入肉絲與洋蔥大火快炒


不會太油吃起來又能嚐到洋蔥略帶甜味的味道


這裡的板條口感Q韌口味道地相當美味


 


當然這裡客家土雞還有薑絲大腸也是好好吃啦


 


北埔的建築講求防風聚氣並藉由竹叢、城門及曲折的巷道


打造良好的防禦功能


 


已有百年歷史的北埔老街


是大隘三鄉─北埔、峨眉和寶山最繁榮熱鬧的地帶



過去曾以「一個即將消失的聚落」聞名


近年來許多人聞名而來看到的卻是攤販招牌與布條


老街上的擂茶店少說也有二、三十家因此可想生意競爭已逐漸激烈


濃厚的商業色彩似乎蓋過了文化氣息


讓人似乎已無法感受客家庄老聚落的味道


 


我想不論是前清時期遺留下來的閩式或是客家建築


甚至是日據時代保存至今的洋樓


這些傳統街屋見證了歷史耐人尋味


慶幸我們是平日來訪


還可以從中去找尋值得回味的過往遺跡



ivr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