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尾砲台是這幾年重新整修才開放參觀


台灣光復後滬尾砲台是由國軍駐防


直到民國74年由內政部指定為第二級古蹟


精省後又轉歸臺北縣政府管理


當年既然由國軍駐守當然就是有軍營在此


而某人很幸運當年就是在此當兵了


 


男生只要提起當兵的事情總是口若懸河講個不停


記的我剛認識某人的時候有一次晚上我們一群人


曾到淡水玩順道繞到忠烈祠


他告訴我當年曾在後面砲台駐守一年多


當時晚上烏黑一片我什麼也沒看到啦



最近我無意中想到這砲台好像重新開放


我們找了一個週六的午后開著車來到此


進入大門某人熟悉訴說當年的點點滴滴


這邊是連長室 大操場 臥房 晒衣場……


結果連園區導覽人員也紛紛跑來詢問呢


 



 


砲台當年視野良好可遠眺淡水河口及關渡大橋


四周的景觀盡收眼底可惜現在都為樹木所遮蔽


砲台西側為淡水忠烈祠       東側為高爾夫球場



▼  廣場


原為操兵場在台北縣政府收回整修後


發現地表挖掘出以前所遺留的地基


現在仍在考證及歷史價值所以廣場暫不開放



不過某人告訴我說他們以前都在此打球呢




清法戰爭後劉銘傳深知台灣海防的脆弱及重要性


遂加強台灣海防的建設所以決定在各個海口增建砲台以利防禦


特別聘請德國籍技師巴恩士(Lieut Max E. Hecht)負責督造


以西洋砲台為建築範本於1886年在澎湖 基隆 滬尾 安平 旗後五處海口


建造十座新式砲台其中滬尾有兩座砲台


一為「北門鎖鑰」即今之滬尾砲台


一為「保固東瀛」但今已不見其遺跡


 


因為滬尾砲台並未參與戰事所以建築部分保存相當完整


是劉銘傳在台灣本島所建砲台中唯一碩果僅存的一座


所以更具有其特殊的意義與價值


 


到了日治時期日軍撤走滬尾砲台內的四門大砲


不過並沒看到大砲呢猜測是日軍把它們溶掉了


台灣光復後滬尾砲台改由國軍駐防





 


▲整座砲台只有一座門主要是便於防禦


砲台由於是一座軍營而不是一座城堡


所以其名稱該稱為「營門」而不是叫「城門」


在門額上有劉銘傳親題的「北門鎖鑰」四字







 


砲台附近的子牆成弧形且下凹是為因應彈道的淨空


 









     廣場旁四周栽種金針花




滬尾砲台


因位於高處加上四周土垣及樹林的遮蔽


讓人不易發現它的位置易守難攻利於防禦


故又稱為「暗砲台」砲台呈矩形 






 


某人說當年晚上要輪流駐守大門


從砲台營區走出來經過倉庫(現已改為廁所)


經過忠烈祠的管理處(不是咖啡現址)


再走到大門沿途都沒有路燈


淡水冬天總是又潮濕又寒冷


所以直到現在印象還很深刻


 


這時我又耍白癡的問著某人

不會打電話我我捨命陪君子


某人笑著說


妳啊………當時不知在哪呢



                                            


img241/8990/73521312oq4.gif



天色漸漸暗下我們不捨踏上歸途


滬尾之旅勾起某人當兵不少回憶


也因為他的獨家介紹


更讓我對這古蹟有更深一層認識


 


ivr



ivr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