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府二鹿三艋舺」的鹿,即是指彰化縣的鹿港鎮,昔日因地理位置優越而成為商業與


文化的重鎮,現在還保有許多典雅、古僕的建築,是訪古尋幽的好去處!除了上一篇介


紹的鹿港民俗文物館 ,還有不少地方值得一遊喔!



【1】       天后宮創建於明末清初,原廟位於現址北側,古地名「船仔頭」附近(今


三條巷內),奉祀天下聖母媽祖,是早年閩籍的守護神之一。康熙22年(西元1683年


)施琅將軍平台時,幕僚藍理恭請湄洲開基媽祖神像,護軍渡海,事平後班師回朝之


際,其族侄施世榜為感念媽祖神靈顥赫,恩被黎庶,而懇留聖像於本宮崇祀,為台


灣供奉「湄洲開基祖廟」的天上聖母媽祖神像。康熙48年(西元1709年)由施世榜開


築之施厝圳(後稱八堡圳),歷經10年竣工,該圳開發完成後,吸引大批的移民進入


彰化平原開墾,鹿港遂成為移民的重鎮。雍正3年(西元1725年)由施世榜獻地,將


媽祖廟遷建至今日現址。地方人士為感念施世榜的善舉,於天后宮右廂廊內供奉其


長生祿位。


建築規模宏偉,廟宇為三進二院格局,分別為前殿(三川殿)、正殿及後殿。三川


殿為五開間建築格局,兩旁為八卦門,正門的空間則往內延伸,形成一凹壽的格局


,營造出三川殿空間的層次美感。結構建築富麗堂皇,雕樑畫棟匠心獨具,精密的彩繪


及木石雕刻都有高度藝術價值。



【2】    龍山寺創使於明永曆7年(西元1653年),由台灣佛教開山祖肇禪師所建,


永曆15年(西元1661年)鹿港遷街,改以磚瓦建造,原址位於鹿港舊港溝邊(今大


有街)。為開台最早佛寺,古樸、幽靜、莊嚴而雄偉,自昔有「台灣紫禁城」之美


譽,稱為台灣三大古剎之首。


民國72年龍山寺經指定為國家第一級古蹟,民國75年政府進行全面修護,民國83


年驗收。民國88年921地震,龍山寺嚴重受損,正殿屋脊斷落,山門與戲台木柱移


位。民國90年由政府積極規劃修護,鹿港企業家寶成國際集團總裁蔡其瑞、董事


長蔡其建昆仲全額捐資龍山寺主體工程修復經費,期能妥善保存國家文化資資產


,為鹿港龍山寺近百年來最大的修復工程。因此從照片中不難發現目前還在進行


修復工程。






【3】        半邊井位於瑤林街內王家宅第的「半邊井」其實為一整口井,早年並非


每戶人家都有能力開鑿水井,此人鑿井於圍牆邊,一半供鄰居使用,一半在院子


內自家使用,發揮敦親睦鄰的傳統美德。王宅的門楣上書「三槐挺秀」,此堂號


為自立堂號,源自宋太祖監察院御史王佑,在庭院種植三棵槐樹,期許後代子孫


能居三公宰相,而王佑的次子王旦,宋真宗時官居宰相,故王佑的裔孫即以「三


槐堂」為其堂號。




【4】        十宜樓:又稱「跑馬樓」,位於鹿港金盛巷內,是廈郊慶昌陳家的宅第。

十宜樓前方是昔日五福大街(中山路147號、149號),為二坎二進一院的建築格


局,第一進房舍內有一座樓井,做為通風採光之用。


十宜樓意指「琴、棋、詩、酒、畫、花、月、博、煙、茶」鹿港竹枝詞有云「九


曲巷中風不到,十宜樓上士閒吟」說明十宜樓為昔日詩人墨客聚會的場所。旁有


一座槍樓,是早年巷道的防禦工事,槍櫃的牆面設有三個槍孔及二個瞭望口,可


以居高府視街道的動靜,有助於防海盜土匪。


槍櫃的下方,可見一排陶甕,為早年釀酒或醃漬醬菜的盛皿,其空甕即可砌成甕


牆,兼具美觀及通風的可能。


 




【5】        甕牆:但我在另一地方也發現到甕牆,說法是早期富裕的鹿港,由於商業


發達,與大陸往來頻繁,船隻回程時就用杉木、磚石和紹興酒甕來壓艙,以求平穩。酒


甕多到足以堆砌成牆,正反映出當時鹿港的富足。


據說日治時期,大戶人家唯恐日人搜刮,紛紛將金銀財寶藏在甕牆中。



 【6】        玉珍齋:清代鹿港玉珍齋黃家原經營布莊,其商號為「黃泰興號」,是鹿


港布郊的商行之一。光緒3年由黃錦聘請泉州師傅前來鹿港製作糕餅茶點,並在鹿


港開設「玉珍齋」。


建築物規模宏偉,保存完整,己成為鹿港的地標與糕餅茶點的代名詞。



當日我們穿梭在巷弄之間,舉目所見都是老建築,「三步一小廟,五步一大廟」彷彿是

一趟廟宇之旅,不少老房子保有許多傳統建築手法,如半邊井、隘門,具有當地特色的


摸乳巷、十宜樓、九曲巷似乎都有故事可講,若有機會不妨到鹿港小鎮走走,一定讓你


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