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村博物館」 主建物建於1970年原為新竹市調查站,
後來搬遷後就成了新竹市環保局,環保局為解決區域垃圾處理問題,
選定南寮海邊興建焚化廠。環保局將辦公室搬遷至焚化廠行政大樓,
而此棟房子也空了下來,在97年全國文藝季時,
新竹市以眷村文化「竹籬笆內的春天」引起不小共鳴,
再者因為新竹市的眷村地域廣大,也形成特殊之眷村文化,因此開始籌設眷村博物館。
原本的設置地點是預定在空軍一村第八區,因土地取得問題作罷,
乃轉而整理環保局舊部,成為今天的「眷村博物館」。
現在台灣各地彩繪村都很受到歡迎,其實「眷村博物館」也有這樣一片的彩繪牆很吸睛喔!
離開了金漢柿餅後,原本想說進入市區找個地方喝下午茶,不過都我搜尋附近景點時,
突然想到以前就有放入口袋名單內的「眷村博物館」,因此就先過去參觀。
「眷村博物館」十多年前成功變身一次,成為舊建物再生的典範,
兩年前又完成第二次變身,文化局進而申請文化部經費進行外牆彩繪美化改造,
邀請藝術家黃榮南將三層樓高的建物牆壁當成超大畫布,彩繪上不同年代的眷村景致。
從建築外牆的巨型看板和老式大紅門,甚至於圍牆邊的飛機副油箱水塔,
這裡可說是內外皆歷史,早期眷村常因社區管線修補造成停水,
利用報廢的F100戰鬥機副油箱作為儲水的水塔,得以解決困擾多年的停水問題,
任誰也沒想到當初克難用的水塔,如今卻搖身一變成為眷村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之一。
牆壁上的毋忘在莒反共標題,我想會勾起許多小時候在眷村遊玩的人,
那模糊記憶,頓時又變得鮮活起來囉!
「眷村博物館」共分三層樓,在一樓這裡可以了解到戰亂移民潮的歷史背景、
台灣眷村的形成、軍旅點滴、新竹眷村的衍生。
六十萬國軍部隊,在大陸變色後轉進來台,各軍種部隊進駐台灣各個軍事要地。
在倉皇急促轉進下,來台軍人隨駐地安置在營房內,
眷屬的安置則顯得窘迫,無法安置在日遺營房或隨部隊移動的軍眷,
大多暫住學校、寺廟、農舍、牛棚等,並有自行圍地搭建簡陋空間等臨時容身之所,
當時因隨時要反攻大陸並無久居打算,後因管理上的需要,逐漸發展出「眷村」。
早期軍中有配菸制度,每人每月配給軍煙六包。
基地設於新竹市的黑蝙幅中隊,因其特種部隊的神秘色彩引起大家的注意,
大家可於此處觀看這群暗夜勇者的英勇事蹟與相關文物。
當你爬上二樓時,我想眼前看到的景物會讓許多四、五年級生感到很懷念,
當時雖說質生活匱乏,不過純樸的民風年代,感覺人心似乎也單純許多呢!
我們十月初造訪時剛巧遇到【眷村麵對面】主題特展
日期為103.9.10-103.11.30
展場規劃為「麵食文化的歷史記憶」、「麵食動動腦」、「眷戀巷口麵館」、
「竹籬笆的麵香味」、「眷戀當年時」、「眷村麵食PK」等,展現新竹市各年代麵食不同風貌。
牛肉麵、貓耳朵、刀削麵、炸醬麵等...,
包羅萬象的眷村麵食,總讓人流連唇齒之間,無法忘懷。
在那物資缺乏的年代,以家常食材做出記憶中的家鄉味解鄉愁,
有些家庭為添補家用進而販售起手作麵食小館而延續至今。
我想這家鄉味可是具代表性傳承眷村文化呢!
牆上的眷村彩繪讓我想起電視劇光陰的故事
原只是竹籬笆內的各省家鄉味,逐漸擴展於眷村之外的麵食店家與餐館,
而今已經發展成新竹地區獨特的在地庶民美食。
哈...有人想來嚐嚐這天下第一碗啦!!
本來就喜歡吃牛肉麵的我們,在參觀同時也更了解麵食文化的歷史,
並且從陳列互動方式了解早期眷村麵食文化及時代背景的演變,
那些各年代風貌的老照片,更值得細細品味呢!
若是有到新竹旅遊不妨可將這裡列入行程中,
不僅可以了解到更多的眷村文化,我想透過「眷村麵對面」這個特展,
可以讓老一輩回味美好的溫馨時光,而年輕一輩也可以認識眷村文化。
眷村麵對面展期: 103.9.10-103.11.30
新竹還有哪些好玩好吃的地方呢?
地址:新竹市東大路二段105號
電 話:(03)531-9756
營業時間:平日09:00~17:00 <週一、週二、民俗假日及選舉日休館>
【大眾運輸】於新竹火車站出口左側的新竹客運總站搭12路公車於北門國小下即達。
【自行開車】由中山高下新竹交流道→沿光復路向西往南寮方向直行→上東大路高架橋後
於「北大路出口」下→沿東大路直行至武陵路向左迴轉→經水田街後20公尺即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