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府二鹿三艋舺」的鹿,即是指彰化縣的鹿港鎮,昔日因地理位置優越而成為商業與
文化的重鎮,現在還保有許多典雅、古僕的建築,是訪古尋幽的好去處!除了上一篇介
紹的鹿港民俗文物館 ,還有不少地方值得一遊喔!
【1】 天后宮:創建於明末清初,原廟位於現址北側,古地名「船仔頭」附近(今
三條巷內),奉祀天下聖母媽祖,是早年閩籍的守護神之一。康熙22年(西元1683年
)施琅將軍平台時,幕僚藍理恭請湄洲開基媽祖神像,護軍渡海,事平後班師回朝之
際,其族侄施世榜為感念媽祖神靈顥赫,恩被黎庶,而懇留聖像於本宮崇祀,為台
灣供奉「湄洲開基祖廟」的天上聖母媽祖神像。康熙48年(西元1709年)由施世榜開
築之施厝圳(後稱八堡圳),歷經10年竣工,該圳開發完成後,吸引大批的移民進入
彰化平原開墾,鹿港遂成為移民的重鎮。雍正3年(西元1725年)由施世榜獻地,將
媽祖廟遷建至今日現址。地方人士為感念施世榜的善舉,於天后宮右廂廊內供奉其
長生祿位。
建築規模宏偉,廟宇為三進二院格局,分別為前殿(三川殿)、正殿及後殿。三川
殿為五開間建築格局,兩旁為八卦門,正門的空間則往內延伸,形成一凹壽的格局
,營造出三川殿空間的層次美感。結構建築富麗堂皇,雕樑畫棟匠心獨具,精密的彩繪
及木石雕刻都有高度藝術價值。
【2】 龍山寺:創使於明永曆7年(西元1653年),由台灣佛教開山祖肇禪師所建,
永曆15年(西元1661年)鹿港遷街,改以磚瓦建造,原址位於鹿港舊港溝邊(今大
有街)。為開台最早佛寺,古樸、幽靜、莊嚴而雄偉,自昔有「台灣紫禁城」之美
譽,稱為台灣三大古剎之首。
民國72年龍山寺經指定為國家第一級古蹟,民國75年政府進行全面修護,民國83
年驗收。民國88年921地震,龍山寺嚴重受損,正殿屋脊斷落,山門與戲台木柱移
位。民國90年由政府積極規劃修護,鹿港企業家寶成國際集團總裁蔡其瑞、董事
長蔡其建昆仲全額捐資龍山寺主體工程修復經費,期能妥善保存國家文化資資產
,為鹿港龍山寺近百年來最大的修復工程。因此從照片中不難發現目前還在進行
修復工程。
【3】 半邊井:位於瑤林街內王家宅第的「半邊井」其實為一整口井,早年並非
每戶人家都有能力開鑿水井,此人鑿井於圍牆邊,一半供鄰居使用,一半在院子
內自家使用,發揮敦親睦鄰的傳統美德。王宅的門楣上書「三槐挺秀」,此堂號
為自立堂號,源自宋太祖監察院御史王佑,在庭院種植三棵槐樹,期許後代子孫
能居三公宰相,而王佑的次子王旦,宋真宗時官居宰相,故王佑的裔孫即以「三
槐堂」為其堂號。
【4】 十宜樓:又稱「跑馬樓」,位於鹿港金盛巷內,是廈郊慶昌陳家的宅第。
十宜樓前方是昔日五福大街(中山路147號、149號),為二坎二進一院的建築格
局,第一進房舍內有一座樓井,做為通風採光之用。
十宜樓意指「琴、棋、詩、酒、畫、花、月、博、煙、茶」鹿港竹枝詞有云「九
曲巷中風不到,十宜樓上士閒吟」說明十宜樓為昔日詩人墨客聚會的場所。旁有
一座槍樓,是早年巷道的防禦工事,槍櫃的牆面設有三個槍孔及二個瞭望口,可
以居高府視街道的動靜,有助於防海盜土匪。
槍櫃的下方,可見一排陶甕,為早年釀酒或醃漬醬菜的盛皿,其空甕即可砌成甕
牆,兼具美觀及通風的可能。
【5】 甕牆:但我在另一地方也發現到甕牆,說法是早期富裕的鹿港,由於商業
發達,與大陸往來頻繁,船隻回程時就用杉木、磚石和紹興酒甕來壓艙,以求平穩。酒
甕多到足以堆砌成牆,正反映出當時鹿港的富足。
據說日治時期,大戶人家唯恐日人搜刮,紛紛將金銀財寶藏在甕牆中。
【6】 玉珍齋:清代鹿港玉珍齋黃家原經營布莊,其商號為「黃泰興號」,是鹿
港布郊的商行之一。光緒3年由黃錦聘請泉州師傅前來鹿港製作糕餅茶點,並在鹿
港開設「玉珍齋」。
建築物規模宏偉,保存完整,己成為鹿港的地標與糕餅茶點的代名詞。
當日我們穿梭在巷弄之間,舉目所見都是老建築,「三步一小廟,五步一大廟」彷彿是
一趟廟宇之旅,不少老房子保有許多傳統建築手法,如半邊井、隘門,具有當地特色的
摸乳巷、十宜樓、九曲巷似乎都有故事可講,若有機會不妨到鹿港小鎮走走,一定讓你
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喔!